经基因技术培育的大豆可更加耐盐
据悉,通过基因技术培育的大豆可以变得更加耐盐,这是中澳科学家的一项联合研究发现的结果,有专家认为,这项发现对保障国际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农科院北京作物科学研究所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发起的联合研究发现,大豆的一种特殊基因可增强大豆植株对极端环境的耐受力。研究带头人,阿德莱德大学副教授马修吉列姆(Matthew Gilliham)表示,无论是从种植面积和产量来看,大豆都是世界第五大粮食作物,研究大豆种植对于国际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包括大豆在内的许多商业作物对土壤盐度十分敏感,高盐度很可能对作物产量造成不良影响。不仅如此,世界农业用地盐化面积正在飞速增长,预计在35年内扩大一倍。
有一位来自北京作物研究所的邱丽娟教授和关荣霞博士在研究中检验了上百株不同品种大豆的基因序列,[much]终标定了一个备选耐盐基因。来自阿德莱德大学的研究员随后重点研究了这个标定基因。邱教授称,她和研究人员在对比两个大豆商业栽培品种时发现了这个耐盐基因,此基因在其他商业栽培、传统栽培和野生大豆植株上也可以很好地表达耐盐性。
吉列姆表示,新发现的耐盐基因采用了其它耐盐基因从不曾有的作用方式。通过甄别这种特殊的作用方式,科学家可以在其他作物,如小麦和葡萄上发现类似基因,并通过特殊培育以加强作物的耐盐性。
当科学家在没有盐度的土壤里培育新的杂交品种时,这个特殊基因慢慢消失了,很多新的大豆品种因此对[much]近全球加速盐化的土壤丧失了抵抗力。然而耐盐基因被确定后,科学家便可以设法保留这个基因。在培育新的大豆品种时,可以通过基因标记法确保子代植株保留亲代的耐盐基因,并在具有一定盐度的土壤中培育新品种大豆。